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赓续英烈精神 汲取前进力量(文化中国行)

赓续英烈精神 汲取前进力量(文化中国行)

2025-05-08 18:51:45 [证劵] 来源:昆仑视界赤道线

  清明时节,赓续各地纷纷开展缅怀纪念活动。英烈人们前往烈士陵园,精神汲向英烈敬献鲜花;走进革命纪念馆,前进重温革命先辈的力量故事……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党史馆、中国烈士陵园等是赓续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革命文物记录着党和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的英烈伟大奋斗,对传承红色基因、精神汲赓续红色血脉、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力量

  本报记者走进三座革命纪念馆,文化聆听党的中国故事、革命的赓续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编 者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播撒红色种子——

  助老区精神根深叶茂

  本报记者 王 丹

  “大家请看,这是一台缝纫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集结出发,开始长征,一位名叫葛接调的‘红军裁缝’挑着这台四五十斤重的德国‘飞人牌’手摇缝纫机,跨过家乡的于都河,踏上长征路,这台缝纫机不仅见证了葛接调的非凡人生,更承载着那段辉煌的长征历史……”随着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钟敏的倾情讲述,来自大湾区的学生走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倾听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说起钟敏和讲解员的缘分,还得追溯到她的童年。小时候,钟敏经常听到外公讲起外曾祖父程六顺牺牲在宁都反“围剿”斗争中的往事,在她心中播下了红色的种子。“我想把这颗种子播撒到远方。”钟敏说。

  “成为讲解员25年来,聆听我讲解的观众中有白发老人,也有咿呀学语的儿童,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十几年前带着孙子来重温历史的一位七八十岁的红军烈士后人。”钟敏说道,红军烈士后人俯下身子,指着照片回顾历史,向孙子介绍故事,情到深处,不禁潸然泪下,孙子踮起脚尖,用稚嫩的小手擦拭着老人布满沟壑的脸颊。这一幕,深深烙印在钟敏心底,也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念,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让红色精神从符号、理念变成向观众走来的一个个生动因子,让更多人感悟这段峥嵘岁月。

  随着前来纪念馆参观体验的游客越来越多,一大批热心人士加入了志愿讲解员队伍。2020年5月20日,在红军后代葛江洋的牵头组织下,长征源宣讲团成立。“走近身边的红军后人,感知先辈的苦难辉煌,书写红色的血脉传承,分享内心的感动感悟。”葛江洋介绍,这是宣讲团成立的初心,也是成员们保持宣讲热情的动力。

  宣讲团从红军后代、专家学者、中小学生等群体中广纳英才。他们不仅在纪念馆内开展志愿宣讲,还将长征故事传播到机关、乡镇、社区,教育覆盖面不断拓展。如今,宣讲团由最初的20余人壮大到70余人,累计完成宣讲500多场,推动红色血脉在这片红土地上赓续传承。

  一次,长征源宣讲团来到于都县禾丰镇珠塘村义务宣讲,讲解员胡晓琼声情并茂地讲述《妈妈的马灯》《一件羊皮袄》等红色故事,现场观众深受感动。珠塘村老党员华仁发感慨:“长征路上的动人故事挖不完、讲不尽,每一次听心里都很受触动。我们今天的生活多么幸福,一定不能忘了革命先辈的付出。”他说,最好的纪念方式,就是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红色资源是老区的根,要让老区精神根深叶茂。”钟敏指着地图上一处处的红色资源点位说,“希望红色基因能够融入更多人心中,化作照亮未来的光。”

  辽沈战役纪念馆深挖文物价值——

  做红色血脉的“守护者”

  本报记者 胡婧怡

  走进位于辽宁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一个展柜里陈列着几枚爆破筒残片,讲述着梁士英烈士舍身炸地堡的英勇事迹:1948年,在锦州攻坚战中,梁士英主动请缨,将爆破筒塞入敌堡并用身体死死顶住,用鲜血开辟出我军前进的道路。

  如今,在距离纪念馆3公里外的配水池战斗遗址,梁士英烈士的孙女梁丹丹作为一名讲解员,正在用实际行动传承先辈们的革命精神。

  1948年,东北野战军的战士们高喊“攻配水池的都是打铁的汉”的口号艰苦鏖战,为攻克锦州打开了城北的门户。“配水池之战,是辽沈战役中锦州外围的关键战斗之一,它的胜利为东北野战军攻打锦州打开了城北的门户。”指着配水池遗址东北一侧墙上的弹孔,梁丹丹介绍道,“如今,辽沈战役配水池战斗遗址斑驳沧桑的外墙上,清晰可见的弹痕无声地向我们讲述着革命先烈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精神。”

  辽沈战役纪念馆馆长刘晓光介绍,为做好红色血脉的“守护者”,真实呈现战争的激烈与残酷,当地红色遗址秉持“修旧如旧”原则,根据多方资料,最大程度恢复与保持遗址原貌。

  近年来,辽沈战役纪念馆成立红色遗址遗迹调查信息采集小组,完成锦州地区近100处红色遗址遗迹的实地调研和信息采集工作,撰写报告2万余字,推动了《锦州市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条例》的出台和实施;建立东北解放战争革命烈士信息查询系统,持续开展烈士信息调研,上传60788位烈士信息,为7937位有名烈士找到安葬地,为500余位烈士找到亲人,为14位烈士补刻英名……

  “通过文物保护、文史研究、为烈士寻亲等工作,我们打造出较为完整准确的以辽沈战役重要历史事件、英烈人物、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承载的革命精神为核心的红色基因库,入选2024年度全国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我们持续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展览展陈,形成了辽沈战役纪念馆、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配水池战斗遗址、解放锦州烈士陵园、锦州苹果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五点一线’的红色宣讲阵地。”刘晓光说,“去年,仅辽沈战役纪念馆就接待观众超260万人次,接待量提升的根本在于展陈内容的不断丰富。”

  为了让红色资源凝聚更强大的精神力量,纪念馆不断丰富教育载体,推出“行读辽沈红 厚植爱国情”“红色日历”等品牌研学活动、《致敬·梁士英》情景访谈党课、《辽沈战役的历史瞬间》大型红色历史情景剧等,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社会教育职能。2021年以来,辽沈战役纪念馆宣讲团走进农村(社区)、学校、部队、企业、机关,累计开展理论宣讲1000余场,受众近20万人次。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弘扬吕梁精神——

  打造纪念馆里的“思政课”

  本报记者 郑洋洋

  春光明媚,位于山西吕梁市兴县蔡家崖村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迎来参观热。兴县阳光小学校长张红霞正带着几个年级的学生,站在司令部旧址的一孔窑洞门口参观。讲解员康彦红指着里面简陋的桌椅介绍:“同学们,边区的条件艰苦,但这里曾是我们党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步入展馆,一件件文物与展品把观众带回了那段在党的领导下,晋绥边区军民团结一心抗击日寇的峥嵘岁月。

  在一个展柜前,康彦红从一枚老旧的八路军臂章和一二〇师胸章讲起。“这是国内目前最早的‘八路军’臂章之一,十分少见,是当时一二〇师在晋绥根据地活动的重要见证。”

  听到这里,张红霞再熟悉不过了,她曾经担任过兴县一二〇师学校副校长。根据当年在晋绥抗日革命根据地战斗和工作过的老同志的共同愿望:用当年的部队番号或以根据地为名,为老区人民建立一所学校,于是就有了一二〇师学校。学校距离纪念馆不到两公里,新生入学的开学第一课,都要从这枚臂章学起,为的是不忘革命先烈。

  故事听得多了,孩子们从倾听者也变成了讲述者,纪念馆的志愿讲解员中,便有来自一二〇师学校的“小小讲解员”。

  “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唯一的一位抗日女华侨,她是晋绥边区文武双全、能征善战、令敌寇闻风丧胆的巾帼英雄,她叫李林……”来自六年级二班的学生贺子馨正在为参观人员讲解抗日故事,声情并茂的解说使在场的观众全神贯注,仿佛回到了战争年代的烽火岁月里……2021年,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与一二〇师学校以馆为基地,以革命故事为内容,合作创办“小小讲解员”活动,馆校联动,充分挖掘晋绥边区红色故事,让红色火种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近年来,纪念馆每年都有讲解员走进兴县的各个学校,让革命故事进课堂,和一些学校合作开展“小小讲解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我们就是让孩子们来到纪念馆,在实地参观、讲解中,更深刻感悟吕梁精神的内涵。”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馆长史怀勇介绍,边区军民使用过的兵器、工具、衣物、粮票、货币,弥足珍贵,馆内共展出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各类可移动文物2474件(套)。“让纪念馆成为生动的思政课堂,让红色文物成为鲜活的教科书。”史怀勇说。

  如今,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每年接待观众30多万人次,前来开展缅怀先烈、接受红色教育活动的中小学生3000多人。“革命精神是我们兴县儿女永远的宝贵财富。以后,我们将依托纪念馆,用更多形式把革命故事讲好,让吕梁精神代代传承。”史怀勇说。

(责任编辑:科技)

推荐文章
  • 我国将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

    我国将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12日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根据方案:•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 ...[详细]
  • 绿茶节评出茶仙子茶寿星

    绿茶节评出茶仙子茶寿星     本报讯(记者 裴颖 贾艳锋) 6月11日上午,作为绿茶节的重要内容,第二届中国日照绿茶节评选出了十八名茶仙子和九名茶寿星。    据了解,第二届中国日照绿茶节评选活动,历时近一个月,共有600 ...[详细]
  • 市区“宣战”扬尘污染

    市区“宣战”扬尘污染     本报讯记者王大鹏)尘土飞扬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堆积如山的露天渣土堆和货场、黑云滚滚的混凝土搅拌企业……这是6月7日,记者随市城市扬尘污染综合治理检查组现场执法时见到的现象。但随着市区扬尘污染综 ...[详细]
  • “三力”建设网上互动公告

    “三力”建设网上互动公告     为推动我市“三力”建设年活动的深入开展,市直部门单位第一督导工作组经与所督导的有关部门(单位)商定,在日照新闻网“我爱日照论坛”开设互动帖,就本部门(单位)的工作和“三力”建设情况,进一步面向 ...[详细]
  • “制枪村”的二十年:如何走出罪与穷

    “制枪村”的二十年:如何走出罪与穷 过去二十年,发生在石花村最大的事,就是因造枪贩枪死了几个人。一人被执行死刑,一人保外就医期间病死,一人出狱后病死,还有一人造枪时被外村同伙打死。他们都是“涉枪”人员,只需一台手摇小车床,一台电焊机,一 ...[详细]
  • 日照市中等职业学校计划招生13000人

    日照市中等职业学校计划招生13000人     本报讯(记者 李刚业) 6月15日,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全市中等职业学校2011年计划招生13000人,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和免学费政策。    据了解,所有农 ...[详细]
  • 日照居民消费逐月攀升

    日照居民消费逐月攀升     本报讯(记者 贾艳锋) 6月9日,记者从市物价局获悉,今年以来,我市价格形势从总体上稳定可控,CPI涨幅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一季度全市CPI累计同比上涨3.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 ...[详细]
  • 于里镇中心小学举行第三届科技文化艺术节

    于里镇中心小学举行第三届科技文化艺术节      近日,五莲县于里镇中心小学第三届科技文化艺术节暨“六一”庆祝系列活动拉开帷幕。本届艺术节以“让科技改变生活,让艺术滋养心灵”为主题,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为契机,本着“共同参与、全面发展、共同 ...[详细]
  • 台湾同胞在山西高平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台湾同胞在山西高平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中新网晋城5月6日电 (记者 李庭耀 杨杰英)5月3日至6日,参加第十届(乙巳年)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故里民间交流活动的台湾同胞在山西晋城高平市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文化体验、非遗交流、科技研学、民俗 ...[详细]
  • 市政协“陆桥万里行”抵达郑州

    市政协“陆桥万里行”抵达郑州     本报郑州讯记者 夏立君)6月8日下午,市政协“陆桥万里行”书画摄影联谊交流采风活动抵达首站郑州。市政协主席李守民,副主席林玉营、毛晖明,在郑州市政协领导陪同下,与我市30余位书画家、摄影家参观 ...[详细]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