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 王振耀:公益人才培养仍有发展空间

王振耀:公益人才培养仍有发展空间

2025-05-08 05:39:39 [军事] 来源:昆仑视界赤道线

“垮掉的王振一代”“在发光和发热之间选择发疯”“整顿职场”……这些年来,常常有类似的耀公益人养仍声音聚焦于以90后、00后为主的才培新一代青年人,他们似乎正在脱离上一代的展空步伐,或是王振特立独行,或是耀公益人养仍尚待成长。

在公益领域,才培许多人也有相似的展空感受:中国公益人才出现了断层,90后、王振00后的耀公益人养仍“公益典型”尚缺。

“让年轻人下定决心从事公益,才培还存在着许多障碍。展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这个现象需要被正视,王振90后、耀公益人养仍00后不乏参与公益事业的才培热情,例如出现大灾大难时,不论是捐赠、还是志愿服务,他们往往能冲到前头,“但是,真正定下心来长期从事公益,确实是需要慎重思考。”

他提出,解决方法在于,让公益慈善真正成为一个行业。

这句答案的背后,是王振耀对公益慈善尚不算一个五脏六腑兼具的“行业”的判断。 “因此真正把它当做一个行业来看待,才能让人才成长。

“锁住”的公益人才培养

“行善的路还是不太通,这是我们社会面临的一个很大挑战。”王振耀从实践中看到,有不少90后、00后在公益领域做着创新,但他们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加之收入往往也并不理想,因此许多人就此中断了,成长起来的连续性很弱。

“公益人才培养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王振耀表示,没有大量的公益人才培养,便意味着很多知识体系不专业,会阻碍公益事业的发展。

不系统、规模不大,对于公益人才培养的不足,他提炼了两个关键词。

找到症状之后,如何解决?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发现,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探索逐渐呈现三大亮点:高校系统的公益人才培养、行业内部的公益人才培养、数字化公益人才培养。三者在发展中并行不悖、且相互补充,不过高校和行业分别代表着公益人才培养的阶段,而数字化则是培养“手段”的代表。

高校,是储备公益人才与力量的基础环节。

此前,不少对公益感兴趣的年轻人,很多时候都无法找到一条有效的渠道去了解“公益”是什么?“公益行业”是怎样的?而高校系统的公益人才培养便成为了这条渠道。

当“公益慈善”成为一门学科,便能帮助年轻人对公益的认识实现从“入门”到专业化,为公益事业培养储备人才。

2022年2月,“慈善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通过了教育部的备案和审批。山东工商学院和浙江工商大学成为首批设立此专业的高校。2022年7月,由清华大学和山东工商学院等高校发起的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发展共同体在山东烟台成立,全国首届慈善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讨会同期举行。

“更为系统地纳入到大学,包括其他教育培训系统。”王振耀也观察到,许多高校都开始在公益人才培养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在专业化方面,比如说纳入学科体系,纳入到正规的本科、研究生招生,是很难能可贵的。”

但另一方面,公益和别的行业、别的专业存在差别,需要更多地培养使命感,还包括实践经验、专业化技能。公益培训不仅需要有专业性、学科性,更需带有实践性。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现在还是相当缺乏。”他表示即便是在其他学科,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联系实际的课程尚少一些、书本知识多一些,教学的知识架构和理念仍然有待调整。

在这方面,许多欧美国家的大学课程体系则有显著不同。以纽约大学为例,有上千位兼职老师,都是来自各个行业、层级不同的专业人才。

王振耀认为,这样的做法可以借鉴,如此才能让公共教育体系真正的社会化。“开放”是他颇为强调的关键词,多向社会开放、向实践开放,发展多样化培训体系,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

公益教育体系需要和社会形成更多联系,创建各种各样的连接,而不是壁垒森严。“(否则就)创新不了,心态锁住了,机制也锁住了,都锁住了。”

公益人才的社会再教育

同样被锁住的,还有公益的就业通路:公益行业在大学生就业时并不受青睐。

ABC美好社会咨询社发布的2022年度《公益行业薪酬与人才管理实践调研报告》发现,公益机构如何招到“合适的人”是最常见的问题,“缺乏竞争力薪酬”和“市场人才供给不足”是最主要的招聘困难。对公益机构而言,招聘到价值认同、专业性强且具备经验的人才难度较大。

“现在我们公益界都愁啊,薪资太低,吸引不到人,把从事公益变成一个志愿服务。”王振耀对此也颇为忧心,“上千万级的就业市场就被一把大锁给锁住了。”

即便如今,也仍然有倡议不拿薪酬、不拿补贴的声音。他表示,公益是很神圣的事业,但是不能不切实际,应该打开这个大门。

“咱们公益能不能不要成为祭坛,而要成为圣坛。”这句话是2005年,王振耀来到病床旁看望已经病重的公益人丛飞,对方紧握着他的手说出来的,至今仍令他百感交集。

“祭坛的话,那上去了就下不来,就得死在这。而圣坛,则是大家可以体现自己的使命担当,但也还是普通人。”王振耀如此解释道。

在高校体系之外,目前公益行业内也开始涌现出一批公益人才培养的机构和品牌。相较于高校的公益人才培养,这样的方案显然适用于已然从事公益的人士。这便意味着更深入、更实践、更专业。

但王振耀提出,这些培训存在两方面不足:培训的体量相对较小,知识体系不够本土化、药不对症。

“中国的善和西方的善,从根上就不太一样。”例如传统“达则兼济天下”的文化精神、企业发展不能摒弃的家国情怀,这些都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公益基因,“公益如何同中国实际更好地结合,在这方面的培训体系,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

而培训体量的限制则可能源于资金来之不易。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发现,许多公益机构如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等,都推出了青年人才培养的公益项目,但这些项目的筹款效果并不如意。

“从一开始就联合很多行业伙伴资助这个专题班,来推动上千人的培训计划。”对此,王振耀提出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的路径值得参考,“支持一个培训就跟支持大学教育一样,有某种程度上相同的功效。”

培养公益人,对整个社会良善水平的提高有直接作用。在公益培训中,可以和世界建立更广泛的连接。提高影响力,是公益项目及公益人才培养,都迫切需要的。

王振耀再次强调了公益培训的特殊之处:“别的培训可能就是知识传递、专业化进修,但公益培训是人和人的交流,需要建立起联系,培育大家的爱心,创建各种连接的方式。”

数字化赋能公益人才成长

在所有的社会连接方式中,互联网的数字化连接是中国公益的特色之一,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公益发展的主题。依赖于互联网的公众传播,是当前公益机构的普遍状态。

“(我们)在这方面走在全世界前面,比如99公益日,就是中国特色创新的一个案例。”因此他表示,公益人才的培训课程也应该与这些实际情况对接,研究数字化公益各个环节的完善,借鉴国际的经验,同时健全中国公益行业内部的机制。

互联网公益平台和数字技术对于社会动员方面存在巨大的能量,需要一线工作人员去参与、学习、提升。在王振耀看来,公益的创新和发展,需要大量的数字技术。“这数字技术不神秘,一定是和老百姓的需求结合起来。”

数字化是对公益人才、公益机构的更高要求,而这至今仍然是一大缺口。

在2021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发布的《2021公益数字化研究报告》显示,近七成的公益组织负责人迫切地想提升机构数字化程度,但其中46%的负责人仍表示,在破解“如何做数字化”的难题中,尚不知如何将数字化建设融入机构发展规划之中。

2022年由NGO2.0发布的《中国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第八次调研报告》显示,从第一次调研(2009年)至今,“提供互联网传播策略培训”一直是公益组织最大的需求,但又有相当多的组织很少甚至从未接受过互联网技术或传播培训。

“腾讯的数字人才开放计划是一个探索。”王振耀提到,这个由腾讯公益与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于2022年7月共同发起的项目,联合了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为公益领域骨干与公益媒体人提供系统的公益筹款实战、传播能力建设以及前瞻性战略培训课程。

“正好让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各个大学和公益基金会都联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和机制,这样的跨学校、跨体制内外的一种培训,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他认为,针对不同职能的公益行业从业者设计课程和培训体系,能够提升公益行业从业者的数字化筹款和传播能力,助力公益力量有效提升服务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目前,“数字人才开放计划”已组建了超百位各领域专家组成的“导师团”。“如果有一个专题的课程研发小组,通过持续长线性的设计,把这些师资资源进行再开发。”作为专家导师团成员之一,王振耀也对这一项目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就类似于一个教材的开发,或者像一个教研室一样,从知识体系和师资体系的角度,可能更有可持续性。”

可以发现的是,从高校系统的人才培养,到行业内部的人才培养,再到面向各个阶段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也是一位公益人才从专业入门,到深入实践、适应时代的过程,一条“升级”路径逐渐清晰。对于公益人才培养的未来,王振耀的期待十分简单:“希望大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支持公益培训,让慈善形成一种社会风尚。”

(责任编辑:金融)

推荐文章
  • “万千追捧”,熊猫外交背后

    “万千追捧”,熊猫外交背后 目前中国旅外大熊猫超过60只,分布在全球的18个国家和地区。熊猫不仅仅代表中国文化,也成为中国秉持和平交流、发展友谊的标志。陈南/图)随着大熊猫“丫丫”踏上归家路,一群遍布全球的“熊猫大使”也紧紧牵动 ...[详细]
  • 市委组织部开通“12380”举报网站

    市委组织部开通“12380”举报网站 本报讯记者 曹伟)为进一步拓宽广大干部群众反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问题的渠道,更好地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去年10月底,市委组织部依托日照党建网开通了“12380”举报网站。举报人输入http://www. ...[详细]
  • 我市将出版《日照美术家辞典》

    我市将出版《日照美术家辞典》 本报讯(记者 靳凤清) 为打造日照美术品牌,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我市将着手征集日照美术家作品、简介和照片,以编辑出版《日照美术家辞典》,并力争到明年下半年全部完成。这是记者从2月4日召开的全市美术工作会 ...[详细]
  • 全市公务员普通话大赛落幕

    全市公务员普通话大赛落幕 本报讯记者 张源)为进一步推进全市的语言文字工作,积极争创国家语言文字达标城市,1月26日上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直机关工委、市人事局、市教育局、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市公务员普通话 ...[详细]
  • “阳康”人员何时返岗?专家建议体温正常后再过3天

    “阳康”人员何时返岗?专家建议体温正常后再过3天 赖 ...[详细]
  • 我市电网建设改造速度加快

    我市电网建设改造速度加快 本报讯记者 李敏)今年,日照供电公司将加快电网建设和改造,确保全年投产变电容量63.13万千伏安,35千伏及以上线路264公里;完成24项配网工程,投产10千伏线路155公里、0.4千伏线路50公里。 ...[详细]
  • 我市交警重拳出击护航春运

    我市交警重拳出击护航春运 本报讯记者 王秀洁)为提高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切实加强春运期间道路交通安全管理,1月30日,全市“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暨春运交通安全启动日活动在长途汽车站举行。记者了解到,市公安局交 ...[详细]
  • 确保群众吃上安全放心食品

    确保群众吃上安全放心食品 本报讯记者 张源)1月30日,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视频会议召开,我市在分会场组织收听收看。视频会议后,我市有针对性地部署了下步工作。 会议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攻坚意识、长效意识, ...[详细]
  • 国家卫健委:白肺与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没有关系

  • 我市水产品加工出口实现正增长

    我市水产品加工出口实现正增长 同比增长3.3%,居全省主要加工区第一位本报讯记者 许静)2009年,我市水产品加工出口克服国际贸易总量大幅收缩、主要水产品出口市场经济低迷等不利因素影响,加工出口水产品9.1万吨,实现出口创汇4.2 ...[详细]
热点阅读